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这是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以来推出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共有10门课程入选。

该课程主要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和不同领域的社会学习者。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课程将《运动生物力学》的专业知识以多媒体形式呈现,通俗易懂,既适合高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适合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练员、健身爱好者等广大社会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更多有关运动锻炼的运动生物力学理论。

课程基于健康中国战略,梳理了健康问题的生物力学机制,以及康复训练的生物力学原理,挖掘课程育人元素,重塑课程体系,树立体育服务健康的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基于体育强国战略,结合体育人文,将优秀运动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弘扬体育的积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作为新时代人才的使命感,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结合最新的慕课设计理念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所有学生都能实际参与实验,实现互动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实验兴趣,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该课程主要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和不同领域的社会学习者,可供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作为专业方向课程或学分课程应用,夯实基础知识,使其全面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的方式方法,并科学有效地应用于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的实战当中。

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是与运动员训练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助环节,本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及运动员的准备,有氧及无氧工作能力测试方法,身体素质的测试与应用,特殊环境运动员身体机能测试与应用,以及足球、篮球、排球、赛艇、游泳、田径、冰壶、短道速滑等多个项目运动员的不同机能评定与监控方法。课程通过研究国内外最新运动测评与训练监控,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广大教练员、运动训练工作者、体育相关专业学生、体育爱好者等不同人群汲取专业知识,更能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升专业分析能力、引发对以往运动训练理念的比较和反思,使其形成更加完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课程以三全育人为目标,内容详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的机能评定指标及具体方法,通过使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测试概念和训练监控工具,能够对运动员进行准确有效的评定监控,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保驾护航。其次,课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的,各单元视频均结合理论讲解和动作示范,并利用丰富的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其学习质量。此外,课程打破了传统授课的固有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并具有完整的考核机制,保证其听课质量。重要的是该课程教学体系以课程思政为突破,不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能,也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该课程主要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和不同领域的社会学习者,为各高校相关课程提供资源保障,在疫情期间发挥独特优势,为全民居家锻炼作出贡献。课程考核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通过传授太极拳理论与技术知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武德精神等元素融入课程,打造“强化价值塑造、深化能力培养、细化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实现以武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教学团队与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融合,双语字幕,实现文化共享的国际化传播。

该课程主要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和不同领域的社会学习者。是目前全国网络在线课程中,第一门系统介绍冬奥会和其所有比赛项目的英语课程。课程覆盖了冬奥会及其7个大项15个分项,主要包括冬奥历史、运动器材、项目规则、冬奥场馆、冬奥明星、冬奥观赛礼仪、举办地风土人情等知识。课程内容全面新颖、科学前沿,服务于当前国家战略需要,为广大学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人士、冬奥参与者、英语爱好者提供了科学专业的冬奥英语知识,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筹办一届精彩绝伦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作出贡献。

该课程由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张瑛秋教授领衔课程团队推出,向全球体育类专业本科及国际乒联各所属协会开放的双语实验课程。

课程采用线上虚拟仿真教学结合线下教师授课答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前提,以虚拟仿真的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培养裁判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相互尊重、共同合作以及公平竞争的良好道德品质。

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科融合为特色、科学训练为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补实”的原则,构建出知识传授、辨别优劣、原因分析、科学训练的“理论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和人机交互手段,以动作捕捉与科学数据分析为依托,通过线上对典型技术技巧动作的准确认知、正误辨识、分析原因、纠错与训练展开实验,旨在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科学思维,最终为达到线下舞蹈技术学习与科学训练实操打下基础。

课程将舞蹈技术技巧与舞蹈科学理论结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通过虚拟动态模型演示法、比较差异法、交互实验法、虚拟实践操作法,开拓了舞蹈教学的新模式,拓展了舞蹈技能学习的空间与路径,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具备舞蹈教学能力与舞蹈科学意识。同时,课程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在传授舞蹈技能与科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创新能力,造就坚毅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

该课程主要面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课程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办学定位及“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流本科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学生学业能力结构,构建“3阶7会3思维2意识”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能力。

课程根据7项任务设计7个进阶式教学模块,注重教学内容融入体育学、预防医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知识,把体质健康与疾病早期预防相结合,体现体医融合理念。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教学,采用多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专业性学术志趣。采取课堂-实验室-实践基地的综合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操作、研究、实践递进式进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知识点教学,突出强调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

该课程授课对象以本科层次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为主。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动训练活动的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和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知识,教会学生能够运用运动训练科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自主设计和组织运动训练及竞赛活动,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和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课堂讲授和专题讨论二部分。前者包括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训练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内容。后者包括如何选择运动训练方法、如何在训练过程中贯彻运动训练原则、怎么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性、如何制定训练计划4个专题。

本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吸收了学科前沿知识,结合新时代思想与理念,逐步优化课程思政设计,丰富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兼顾知识与技能并举,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运动场和实验室进行现场实践教学的探索,进一步拓展了课程空间,课程还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展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丰富了课外学习内容,并建立了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评价模式日趋完善。

该课程主要面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同时也为运动训练、体能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开设。

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挑战、高阶为原则,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三阶目标体系。初阶是知识传授,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教学与管理、课余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概况;中阶是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创造性地思考与解决学校体育问题;高阶是价值塑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学校体育理念,坚持以体育人、以文化人。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卓越体育教师为目标,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与思想素养三个方面进行组织。知识素养包括学校体育史、学校体育理论、学校体育管理;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课程开发;思想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教育情怀与师德规范。课程积极响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卓越体育教师培养体系,以及教、学、研、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创新性。

该课程主要面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课程目标是通过真正实战,即让学生参加真正的赛事转播实践演练,提升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用体育赛事传播蕴含的德智体美劳价值立德树人。

课程内容包括一个理论教学模块(8学时)和五个实践教学模块(每个模块20学时)。实践教学模块由低到高按层次分别是:校内赛事转播模块、校外一般赛事转播模块、国内外大型赛事转播模块、新技术新设备实验模块和新型赛事转播模式研发模块。

课程建立了“三位一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复合型社会实践基地矩阵和多个主题型实践基地,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内容的相关性。课程适应真正实战特点,引入市场评价,把赛事转播的市场效果、新技术新设备实验的社会反应作为课程评价主要指标,注重实践基地建设的多维度、矩阵化,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